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

教孩子「知道」不代表「思考」:給未來教育的5個備忘錄 之評論

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122287/

原文受到不少迴響,看著有一些意見,實在不吐不快,索性寫篇文章討論。

這篇文章的重點簡單說,點出作者認為教育該教的,能改變下一代未來的東西,共有五點:

  1. 教育孩子熱愛學習
  2. 教孩子學習
  3. 教孩子「知道」不代表「思考」
  4. 教孩子「好好地」辯論
  5. 教育孩子書寫
這一些東西重要嗎?相信大家都會認同,這一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。那麼,應該不應該教呢?依常理看,既然是重要的東西,當然應該教了,難道不是嗎?

前面的邏輯非常正確,熱愛學習、學習的方法、對待知識的態度、辯論方法與表達方法,這幾點都是很重要的技能,可以說比起很多知識本身(像是三角函數,或者歷史朝代)等等都要來得重要。不過,再討論這一些之前,更重要的一點是,前面所說的這些東西,能夠教育嗎?

事實上,上面這五點,都是無法指導的東西。

第一點,熱愛學習,如果冷靜下來看,其實讀者應該可以想到,熱愛學習是顯然無法指導的東西。每個人都會對特定的東西產生興趣,依據個性、環境、時機等等不同時,每個人產生興趣的東西都會不一樣。這股興趣本身,才是刺激學習熱情的動力。因為學習的動力很重要,所以想要用教育的方式,教小孩教育是很重要的,這個想法實在有些脫離現實。俗話說:「你可以把牛牽到水邊,但是你無法逼牛喝水」說得就是這個道理。

第二點,學習的方法,這更是無法指導的東西。每個孩子,對應自己個別不同的興趣,會有自己的學習方式,這絕對不是我們可以事先規範甚至統整出一套體系,來教育孩子的。我們能夠做的,就是幫孩子找到他自己學習的方式。如果還要強加教育,進行技術指導或者用環境(像是文章裡面假設的,「競爭非常激烈(用健康的方式)並充滿課外活動的環境」),企圖提昇孩子學習的能力,最終只會緣木求魚,並且導致孩子邯鄲學步,反而變成不知道該怎麼學習。

其實上面兩點,對事物的好奇與學習事物的能力,本來就是孩子自己先天具有的本能。大人只要不去干預,並且適當的時候提供資源的協助,就可以讓孩子熱愛學習與熟練學習的技能。每個人學習的方式與技巧各自不同,由他人的眼光去比較高低,還要去用自己的想法教育,反而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。

第三點,指導孩子「知道」不等於「思考」。作者說得很對,這件事情別說是孩子,很多大人都搞不清楚兩者的區別,遇到事情也不知道該去認真思考。不過作者想當然爾的認為教育可以改變這個問題,這我就不能苟同。遇到事情不認真思考,不是因為這一些人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,而是因為從眾是人的本能之一。要克服人的這一項本能,養成對事物獨立思考的習慣,靠的絕不是學校的教育,而是孩子的天性與生活的經歷。如果孩子天生對某個領域的問題,喜歡思考與發問,會對這個世界的很多規則充滿好奇,那只要大人不去壓抑孩子發問的行為,孩子自然會問出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而這些問題,就會激發孩子的思考,想要去找出這一些問題的答案。相對的,如果孩子在某一些領域的問題上面,先天性的習慣聽別人的意見,不去思考各種問題,那麼,再怎樣用教育去逼迫,也是逼不出一個結果的。這也不代表這個孩子的一生就會很糟糕,或者成就就會很差。這個世界上本來就需要一些跟隨別人的人。

第四點與第五點,指導孩子「好好地」辯論以及書寫。這邊我贊同原作者的部份說法,不讓孩子辯論和書寫自己的想法,確實會讓孩子不懂很多辯論時的方式,不熟悉書寫清晰的邏輯,以及沒有養成前後邏輯的習慣。但是這些東西,認真說起來,也並不是教育可以處理的。這些東西應該是靠長期的練習,在現實與人溝通時,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調整,找到自己的方式才是。這個東西就跟學習的方法一樣,不是能用教育的方式,去強迫孩子練習出的技能。

總之,我認為上面所說的五點,雖然都是很重要的,但是都不是可以教育的事情。這些事情是要讓孩子自己去練習的。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我們不剝奪訓練這些的機會,也不對這一些技能強加矯正。雖然這樣看似很被動,可能讓某些人覺得不大滿意,但就我所見,這才是真正教育的守望之道。

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

宇程兄數問延伸(1) - 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貌?

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

本來的問題是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 我寫著寫著,寫出了 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貌? 裡面包含著幾個我的推測。

對這個問題,首先我比較悲觀的說:正是因為現在科技的快速發展,我會大膽的說,我們不可能準確預測未來的教育是什麼樣貌。

現在的科技革命帶來的資訊爆炸,對人類的改變是非常徹底並且全面的。近幾年來,從消費模式,從娛樂方式,甚至到就業選擇等等,每每可以看出最近社會的改變是非常快速、全面、徹底的。短短幾年之前,我們還無法想像拍影片上傳 youtube 可以是一個事業。FB剛出現時,我們也無法想像經營粉絲團會是一種專業。到現在甚至有四翼直昇機攝影師,專門操作四翼直昇機來攝影。這些工作都是過去無法想像的。推想下去,教育的未來模式怎麼可能會是現在可以預測的呢?我們甚至連十年之後,年輕人上網所使用的硬體都無法預測(iphone出現才短短七年的時間,大家還曾經以為 PDA 會是未來的趨勢),未來的年輕人會用什麼樣的管道,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取得知識,我認為是無法預測的。

不過,我們可以用非常概括的方式,來討論出教育未來的可能趨勢。

所謂教育,用我的方式剖析,不外乎獲得知識的管道(老師指導課程),獲得系統化的知識架構(學校設定課程大綱),以及獲得知識與經歷的證明(學校頒發證書、考試證照等等)這幾大部份。在過去,取得知識的管道從來不只一種,補習班、課外讀物等等比比皆是。但是在過去,知識架構必須由老師親手設定,書籍無法告訴你先學什麼後學什麼。這是許多所謂自學者常會出現的弱點:知識的架構相對薄弱,可能在該領域特定的地方非常精通,但是該領域的某些常識卻又與初學者無異,導致對整個領域的認知相對片面。

另外,取得知識的證明,是學校一個很重要的價值。許多人說自己上大學是「為了文憑」,換句話說,他上學的目的不是獲得知識或者釐清知識系統,他只需要一個證書,能讓他在需要的時候,證明他具備這樣的知識與經歷即可。

用比較簡單好記的說法,就是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、發證書。現在教育不外乎這幾項功能。

早期網路蓬勃發展,很多老師不見得有辦法回答的問題,用google跟維基百科都可以找到相當不錯的答案。隨著參與的人變多,上面的資料越發齊全,基本上解惑的功能已經很大一部份的被網路所取代了。

近幾年來網路更加發達,加上許多環境因素的成熟,最近開始流行 MOOC—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—這種教學方式。各地的講師、大學的教授等人,錄下課程的影片,放到網路上讓全球的人免費上課學習。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大學內的教授所上的課。這一些教育讓過去

對比過去的傳統教室,到現在開始蓬勃發展的MOOC,我們可以隱約看出一個趨勢,就是資訊的自由,會帶來學生的自由。過去學生必須依賴老師面對面的引導學習知識的先後,現在則可以依據網路上的影片來規劃自己學習的進程。過去學生必須遷就學校或老師排課的時間,現在則是根據自己的時間規劃,選擇看教學影片的時間,甚至可以看到一半暫停、快轉、重看特定段落。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,硬體如何改變,體制形式如何變化,人追求自由的本能,加上科技所能提供的便利性,

另外,學校的另一個權利:給予學生證明這件事情,正在被MOOC逐漸剝奪。

學校給予學生的證明,以目前來說,在業界仍舊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。但是在可見的未來,我們可以預期各種證照的出現,會讓學校的證明(像是畢業證書)價值變得越來越弱。未來履歷上面可能不再寫著從哪一間大學畢業,而是這個人已經獲得哪一些證照,上過哪一些 MOOC 的課程。

學歷的身份模糊了之後,再來隨著的,我認為是老師身份的話語權威,也會逐漸的減少。

目前的 MOOC,還相當程度的必須依賴講師在某某知名大學當教授的身份,來作為教師權威乃至於教學課程品質的證明。我推測在短期之內,逐漸會有在MOOC上面的名師,或者其他形式的老師,可以完全不需要傳統教育體系的經歷,其教育直接被學生所認可。

我們可以在娛樂業看到一點範例。傳統娛樂業的人,在 YouTube、優酷等媒體發達之後,可以轉戰這一些平台,得到不錯的成績(像是大陸的羅輯思維,之前有過記者的經歷,不過之後轉戰「自媒體」,目前也有相當的成績)。之前因為娛樂的一些經驗畢竟需要傳統娛樂業的經驗作為底子,所以其他人不大容易打敗他們。但是逐漸的,沒有傳統娛樂業經驗的素人逐漸累積自己的野戰經驗,反而在這些平台有自己的成績(像是所謂的 YouTuber),做出影片的品質隨著技術與科技的進步,以及不被傳統平台經驗綁住的嶄新經驗,這些素人甚至在新平台上面,獲得的成績比起傳統媒體人在新平台上面的成績要更好。

簡單的說,就是新開的媒體渠道,一開始進駐的人必定會引用傳統的經驗或者技巧做基礎。一旦立基之後,裡面的許多人會開始在新的媒體上,獲得新的經驗與技巧,傳統的經驗與技巧,乃至於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人們,如果沒有一起學習新的東西跟新的規則,就逐漸的被捨棄不用了。

教育的部份,我認為也是類似的,從最早只能透過學校獲得教育,到傳統體系的老師開始到新平台上面提供教育,到新的人出現提供教育與傳統體系的教師競爭,應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。

我對未來教育的樣貌大約預測至此。至於網頁MOOC的教育會變成怎樣的形式,未來的人是否會從網頁逐漸轉移到手機上使用MOOC等等,就不是我願意大膽預測的範圍了。


參考資料:
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(維基)

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

宇程兄數問(2) - 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(下)

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

在科技快速發展,社會和產業快速變遷的現代,我們需要、又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教育體系,可以比現在更好?

接續 這篇文章 接著討論上面的問題。

上面的文章,我們先建立幾個初步的結論:
  1. 世界的變化,快速到無法用傳統給予具體引導的方式教育
  2. 對應世界的快速變化,比起傳統的具體引導,較好的方式是「守望」
那麼,我們該創造怎樣的教育體系,可以比起現在更好呢?如果讀者同意我們上面兩個結論的話,首先的感覺應該是,只要修改我們的教育體系,往「守望」的方向去走,提供學生自由選擇想學習的東西,教師只在一旁作為輔助的角色(有點像是我們一般所說的「翻轉教育」),那麼,這些學生對應這個演變快速的世界,應該就是一個很適合的教育體系才是。

不過這邊要潑各位一盆冷水,實際上這是極度不可能的。無論我們想怎麼改變、修正教育體系。我們都很難以把現有的教育體系,改變成一個從旁關注孩子成長的體系。

說到這個,我們就得談談現存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目的:區分每個人的資質。

除了傳統說的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等等,現在教育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,就是將人的資質做一個公平的區分。具體地說,像是指考或者以前的聯考,都具有著把會唸書的人(或者說智育比較優秀的學生)從學生中挑出來,給予他們比較好的學校或者機會這個功能。這個想法從科舉時代就有,到現在還是存在很多人的心中。所以很多人會討論像是「指考公平嗎」「學測公平嗎」這種問題。仔細想想,如果教育只是傳道授業,那是不該有公平之說的,公平與否的問題,取決於學測等等,帶有著把人的資質做區分的功能,因此該制度是否公平的做了區分,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
但是,要能夠將學生的做出區分,就必然的帶有具體指導的性質。我們必須要設計一系列的課綱、題目,必須決定將哪一些課程設立為主要科目,哪一些則是非主要科目等等。這一些性質,都與守望這種一開始就認定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世界變化方向,因此不侷限孩子的發展這種方式,在根本上面是背道而馳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要將教育的形式改成守望的形式,首先就要放棄傳統上,對於教育體系能夠區分資質的期望。

要打破這個期望,首先要打破家長集體的觀念。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孩的未來能夠幸福。他們對教育體系的希望,基本上就是孩子有個努力的方向,努力之後拼上好的路徑,就有

假設我們真的運氣很好,解決這個問題之後,再來要面對的,則是教育體系對教師的評比機制。

教育體系是一個很大的體系。而任何一個大的體系,無論想不想改變,改變的腳步快或者慢,對裡面的基層一員,必定要有一個評比的機制,不然的話無法決定基層的績效和去留。以現在的制度來說,不管是私立亦或是公立的學校,幾乎都是以升學率作為一個基準。較好的高中甚至會以考上公立大學,或者前幾志願的上榜率作為績效。對這一些老師來說,以績效為考量的話,「守望」顯然不是一個好的作法。而推動「守望」這一件事情,對老師們來說也是興趣缺缺。畢竟,從上榜率的績效制度切換到相對模糊不清的「守望」教育模式,對他們來說不僅沒有好處,並且增加了努力無法被上面的人看見的風險。對學校體制上位者來說,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簡單的、公平的評定基層(也就是教師)的方式。觀望、守望這種模糊而難以評定教師工作績效的教育體制,對這一些上級來說,即便不大聲駁斥,內心也會認為是不可行的。不管如何宣稱這種方式對才子才是真正的好,但是這種好是無法短期看見的,對上級來說就有如畫大餅、空口白話一樣,是沒有任何用處的。

行文至此,希望各位能與我一同體會,從傳統體制去改革學校的教育,使其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,這種事情是難上加難的。

那麼,以我所見,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?

答案很簡單,順其自然的守望,讓其他教育體系取代傳統教育體系。

現在許多的人(像是我)很欣賞的 MOOC 形式,像是 couresa 或者 udacity,會是未來的救星嗎?我很希望是,但是理智告訴我不可能。我們連十年後年輕人會用什麼上網都不知道,怎麼能期待現在網頁的教育,會是未來十年之後的救星?我們只能知道,教育的發展,極有可能與資料的發展一樣,飛快的變得越來越自由便利。具體地說,我們不可能期待十年之後,年輕人會放棄大學學歷,追尋 couresa 或者 udacity 的認證。但是我們可以做好心理建設,無論十年之後出現什麼認證,我們可以放棄自己的成見(大學證書或者 MOOC 證書都是),用觀望的方式,去鼓勵自己的小孩多方嘗試各種學習方法。


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

羅輯思維感想:2014 第45期 疯狂的投资



裡面的觀點,基本上提到兩本書,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與瘋狂的投資,並以後者為主軸,說明為何講者認為資本家的所得對整個世界是有益處的。

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基本上是一本非常左派的書,被講者當作一個引子,書內嘗試證明現在全世界的一個狀況:生產的獲益低於投資的獲益。這個狀況不可避免的導致資本的過度集中,引起世界的資源分配不均。作者在自己的演講裡面(不再書本內容中),提到一個解法,可以將投資的獲益課以重稅,或者對過多的個人收入,課懲罰性的稅收(80%),對於這個作法,講者嗤之以鼻。認為這即便於道德上面,也基本上是不可行的。

《瘋狂的投資》這本書,則提到過去的一個故事:跨越大西洋的電報線。對於當初的人們,架設跨越大西洋的電報線,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。但是一個熱血的創業家,在多方累積資源,大膽的投資,幾經失敗過後,終於將這個電報線建立起來。對他之後所得到的高獲利,講者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的。畢竟這個創業家,有著過人的膽識來設想這個瘋狂計畫,有著快速說服別人,讓大家幫助他達成目標的能力,又賭上了大量的風險,在過程中還差點賠了許多錢。最終,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,還為了全人類取得了大西洋兩岸快速通話這樣重大的便利。這樣的人,怎麼會不值得獲得相當的報酬呢?

根據兩本書籍的比較,我思考的層面有以下幾點:

基本上,我是贊同瘋狂的投資這部影片的結論的。努力以及膽識所得到的成就,不應該在平均分配的大旗之下,就輕易的從賺多的人手中,拿出大部分給賺得少的人。甚至提倡給予懲罰性的稅收這種作法。

反駁講者論點的部份,我認為分配不均並不如講者所暗示,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。分配不均這件事情,本身就會導致人心理深處的不滿。即便多數民眾的生活比起過去要好上了十倍,如果別人不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,就可以過著好上一萬倍的生活,那麼這個社會,先不說公平與否,是一定會導致民眾不滿的。這些不滿的累積,最終會變成一股社會不安的動力。所以,任何社會,一定要盡量維持努力才能收穫的狀況,這個社會才會趨於安定。

所以。我的結論是,針對投資者的努力,以及他們的獲得,我認為確實該給予肯定。但是針對社會分配不均的部份,還是要多加思考,判斷該怎樣平衡。這樣,大家才能公平的發展,社會也才能邁向進步。


宇程兄數問(2) - 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(上)

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貌?

在科技快速發展,社會和產業快速變遷的現代,我們需要、又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教育體系,可以比現在更好?

在教育上面,我的態度套句大陸用語,有一點毀三觀(笑),具體點說,要能夠體會我的想法,對很多人來說,我認為必須拋棄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
首先建立一個共識:現在社會的變化,實際上已經快速到不可能判斷細節的程度了。任何宣稱可以判斷未來到細節程度的說法,像是「未來大數據一定是趨勢,學校應該趕快教學生大數據」,或者「行動APP是未來的趨勢,我們應該訓練學生趕快實做行動APP」之類的說法,在我個人看來,是絕對的瞎說。

在過去,我們可以大膽宣稱,某某大公司短期內是不會倒的,某某技術是非常吃香的,某某職位是鐵飯碗,是很穩定的,這一些工作只要你能進的去,就不會出現大問題。像是二十年前,有許多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考醫科(其實現在還是不少),因為醫生的。但是,這件事情在現在是不成立的。社會變遷的速度,已經快到幾乎沒什麼產業是穩定的。傳統對於教育的很多期許,像是爭取到高等教育之後就可以成功機率比較高。或者像是受過特定教育之後,在這個社會上面有有了一技之長,可以穩定吃飯,爭取比較好的機會等等。這一些事情,是不大可能給予保證的。

換句話說,目前很多人對教育改革的一些期望,像是唸了大學保證會有工作阿,像是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無論教育怎麼改革,也不保證從這個教育體系出來的人會有更好的出路。

那麼,教育該怎麼辦呢?我覺得有一句話說得很好:「教育不是管,也不是不管,有一個詞句叫『守望』」。

考什麼科系好?學什麼技術好?沒有任何人可以告訴你,所以教育體系也是講不出來,也是無法告訴你。但是我們可以在你找自己的興趣的同時,給你一個助力,讓你不必完全自立的去找尋、取得這一些資源。舉個例子來說,就有點像是很多人想學音樂,家裡的人雖然不見得懂音樂,但是總可以出家教費,請人教你音樂吧?就算家長真的不懂音樂,連哪個家教好都不知道,總可以在你自己找到老師時,幫你出學費吧?就算家裡真的窮,連學費都出不了,總可以在言語上、精神上面支持你一把吧?我認為這就是在管跟不管之間,找到了一個守望的方式:雖然講到音樂什麼都不懂,但是孩子喜歡,又不是什麼不合正規的興趣,家人與老師在旁邊看著,支持一把總是可以的。

那麼,傳統的教育體系在「守望」這件事情上面,能夠做些什麼呢?

請容我先賣個關子,我們下回分曉。


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

站在高牆這邊,或者是雞蛋這邊?- 討論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

台灣人很喜歡問一個問題,我們該站在高牆這邊,還是該站在雞蛋這邊?

在網路上面,可以看到不少討論這種事情的文章,對多數問的人來說,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:當然是應該站在雞蛋這邊,打擊強權,濟弱扶傾,才是該做的事情。這個理論很符合人性的情感,很多人支持這種論述。不管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們應該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

在最近(2015年1月5日)發生的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當中,部份的人套用相同邏輯,想從此次雙方當中找出弱勢一方,但是發現在這個議題上面是困難的:你說被攻擊的查理周刊在這次是屬於弱勢,但是國際上白人歧視回教徒,已經是顯然強欺弱的行為。你說發動此次攻擊的人是弱勢的話,一群有資源發動恐怖攻擊的人,殺害一個出版社裡面的工作人員,這要說是弱勢對強勢的反撲,恐怕也很說不過去。中允的說,如果嘗試以力量強弱這套邏輯去討論此次事件的話,很難不偏頗一方而能得出結論的。

不過從我的角度看,我覺得這種討論,從根本的前提上面,就顯得有點荒謬。

不管是強勢或是弱勢,與其比較這一些力量的基礎,更為基本的準則,應該是法律、情理等準則才是。如果以這些作為準則,今天以恐怖攻擊,以殺人作為訴求的一群人,顯然既不合法,也不合乎情理:對你不喜歡、討厭的漫畫或者媒體,在法律訴訟失敗(…2006年該周刊轉載了日德蘭郵報穆罕默德漫畫而遭到提告,但提告失敗。…by 維基)過後,你可以抗議,可以向其他報社投稿,但是殺人放火,這已經不只是犯法的討論了,而是即便在道德上,也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的行為。試想,如果今天某個人對於媒體的報導有意見,上法院處理未果,,憑藉著他是弱者,是少數,就可以訴諸恐怖攻擊以求他心中的正義的話,這樣的社會豈不是時刻都有恐怖攻擊的發生?那這個社會還怎麼讓人民安居樂業?

再者,在實際環境上面,當大家都站在弱勢一方的時候,弱勢的一方在民意的基礎上面,不就又變成強勢的一方了嗎?那麼當這個強勢一方成型的時候,根據這個邏輯,是不是因為該方變成強勢的一方,所以又要開始脫離這一方?這不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情嗎?

「不管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們應該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」這句話,出自村上春樹的一篇演講。演講的原因,是因為在加薩走廊發生激烈的戰鬥時,雖然國際輿論大力譴責以色列以壓倒性的武力殘殺平民,村上春樹還是選擇出席接受以色列頒發的耶路撒冷文學獎。當時很多人不能接受他的領獎,甚至說要杯葛他的作品。

這時候,可以看出村上春樹也有所掙扎,他在領獎時說:「我收到獲獎通知後,不斷問自己:此時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學獎,是否正確?這會不會讓人認為我支持衝突中的某一方,或認為我支持一個發動壓倒性武力攻擊的國家政策?老實說,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書被抵制。」

但是經過深思,他的回應是「不過,請容我在這裡向你們傳達一個非常私人的訊息。這是我創作時永遠牢記在心的話語。我從未將這句話真正行諸文字或貼在牆壁,而是刻劃在我心靈深處的牆上。這句話是這樣的:

『以卵擊石,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』

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
誰是誰非,自有他人、時間、歷史來定論。但若小說家無論何種原因,寫出站在高牆這方的作品,這作品豈有任何價值可言?

這代表什麼意思呢?轟炸機、戰車、火箭和白磷彈就是那堵高牆;而被它們壓碎、燒焦和射殺的平民則是雞蛋。這是這個比喻的其中一層涵義。

更深一層的看,我們每個人,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。我們都是獨一無二,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。你我也或多或少,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「體制」的高牆。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,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,或迫使我們冷酷、有效率、系統化地殘殺別人。」

換句話說,在這篇演講的論述下,依據簡單的強弱去區分,是其中一層角度。也是國際輿論上面譴責以色列所使用的角度。而這不是村上春樹所看見的角度,不然他就不會去以色列領獎了。從村上春樹眼中,他看見了另一個角度:所有人類,在加薩走廊這次事件上面,都是弱者。真正該被譴責的,是讓人們互相殘殺的體制。姑且先不討論這個說法是否能說服人,這個論述的本意,跟很多人所說,在弱者與強者之間,我們應該站在弱者這邊,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的。

所以,我認為這件事情,讓部份人認為難以討論的原因,在基本上針對此次事情的邏輯,就不是能洽當處理事情的邏輯。在論述這件事情上,以道理與法律論述,是一個比起討論強弱,更能釐清事情的方式。最起碼,在我發覺一個狀況難以分辨對錯的時候,我能說我的理由是「我認為這件事情雙方於道理上面,難以分辨出上下」,而不是「我認為這件事情雙方於力量強弱上,難以分辨出上下」。再怎麼說,前者的論述層次,也比後者要高明上許多。

說到這裡,不得不再碎念幾句台灣的現況。

台灣這幾年,因為許多政治的動作頻繁,為了合理化自己所支持陣營的行為,竟然延伸到只要是站在弱勢這一方,既然被強勢欺壓,那麼反抗行為的本身就自然的被合理化,不管是撒潑打滾、語言羞辱、暴力攻擊,只要針對的對象是公認強勢的一方,那麼攻擊行為的合理性就不需要被討論。這種說法即使不說它可笑,實際上也是很難作為合理的判斷基準。從這一次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的判斷上面,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邏輯的問題出現在哪。單以強弱作為區分,不僅僅是淺薄的,而且在實際運作上,如果細心深究下去,就會發現這種邏輯的窒礙難行。說到這邊,希望大家能獨立的思考,怎樣的邏輯才是實際的。


參考資料:
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 維基百科
總是和雞蛋站在同一邊 - 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
當有人還是站在高牆上指責「少數人別來亂」時,就讓雞蛋飛一會兒吧
村上春樹:我永遠站在「雞蛋」的那方

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

購票案件

最近台灣為了購票事件搞得烏煙瘴氣…真是逗趣,台灣人真是蠻無聊的。

個人覺得更有趣的事情是,很多程式人嘗試用程式設計的角度去剖析,像是lock怎麼設計阿,難度多高阿等等。坦白說,根本不是重點阿。

首先,換個一般人沒有想到的角度,如果今天我們是公關公司的身份,我們會怎麼處理購票系統?

第一次,當然是包案子出去做,花些時間開開會,找找外包,一般網頁開發大約數萬到數十萬不等。這邊其實沒什麼故事可說。

但是,今天一個網頁程式開發好了,演唱會結束了,下一個演唱會的購票系統,難道要重新外包開發嗎?顯然是不可能的,就跟實際上不可能每次演唱會結束,公關公司就把音響砸掉,每位歌手使用的都是全新的音響,這件事情是一樣的。

既然網頁確定會重複使用,根據公司對於技術的知識,就會分出幾種不同的包案方式。技術比較強一點的,可能會要求在哪樣的環境之下,主機可以動態開關(Amazon 的服務就包含此項目,不過我沒有實際執行過),依據系統負擔的參數。比較弱一點的公司,只要知道load balance的概念,可以先預估人數的多寡,最差狀況,即便是完全沒有技術概念,系統一次寫死的公司,只要掌握系統能支撐的人數上限,以及對於人數的預估,你還是可以使用分批購票的方法(先賣搖滾區的500張票,再賣中間的500張票…等等)。

結論就是,無論你有沒有技術的背景,只要你預估的人數不出大錯,基本上網頁是不會有嚴重的當機問題的。這次事件的原因就是,對進來購票的人數預估出現很大的偏差,所以系統無法服務這麼多的人,就是這樣而已。

或許有人會說,只要技術夠強,你不需要預估人數什麼的,只需要直接寫一個動態針對人數開關主機的網頁,這件事情不就結束了嗎?

如果這麼想,那可能忘記一件事情,任何包案都是要優先考慮需求的。如果今天連人數預估都丟不出來的話,那麼光是包案的價格都無法確定。枉論開發出來的網頁應該有什麼功能。除非公關公司使用動態針對人數開關主機的訂票系統,有著夠高的需求,不然這個案子只會在程式人的想像之中成立。

今天許多人無法買到票,公關公司當然有責任,但是很多人以為是技術問題,或者又是過度節省成本的問題,其實都不大正確。真正的核心,其實只是一個單純的人數估計問題而已。